「最近幫孩子洗澡時,我發現他身上有咬痕,而且他想要的東西都用搶的,問他發生了什麼事,他也說不清楚。雖說幼兒打打鬧鬧爭搶玩具的行為是家常便飯,但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,我該怎麼教他保護自己但不要用暴力解決問題?」這是許多家長的困擾。
 
        在家中,幼兒很容易從大人那裡得到想要的東西,以至於缺少跟同儕互動的練習機會。一旦參與團體活動或進入團體生活,三天兩頭就上演爭搶咬打的戲碼。「首先,父母必須理解,幼兒做出打人、咬人的攻擊性行為,是大腦的直覺反應,是阻擋別人侵犯自己的一種防禦機制,」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認為,在同儕相處的衝突過程中,正是孩子學習有效的人際溝通策略的好時機。
 
不能因為孩子還小就默許
 
       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,兩歲以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,且尚未發展出情緒控制的能力,但也逐漸意識到物品「所有權」的概念,加上自我意識萌芽,因此會格外的重視「我的」物品、「我的」需求。這些發展進程,都使得幼兒在跟同儕相處的過程中,很容易發生搶玩具、推人、打人、甚至咬人等行為。
 
        涂妙如提醒:「父母不能因為孩子還小,而覺得不需要介入。」有大人在場的時候,不應該默許幼兒這樣的行為,但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欺負,父母也不必急著去幫孩子討公道。有技巧的處理,不只可以幫助孩子學會保護自己,也讓孩子有機會學習跟不同的人相處的策略,對於未來的人際社交能力會有正面影響。
 
狀況一:在遊戲區玩耍時,有個孩子二話不說就把我孩子手上的玩具搶走,對方家長都不處理,我該怎麼做?
 
解方一:先處理情緒,再處理事情
 
        孩子被欺負了,對方家長卻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說,這時候,有些家長就會直接找「肇事」的幼兒說教。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要很小心,涂妙如提醒,大人對小孩,會讓雙方處在一個不對等的位置,即使對方道了歉,對自己孩子的學習也沒有正面助益。
 
        當發生這類狀況,大人應該謹記「先處理情緒,再處理事情」的教養原則。
 
        比較適當的方式是大人用和緩的語氣,對「肇事」的幼兒說:你這樣用打或推人的方式,我的小孩會很不舒服(用我訊息表達情緒感受),你可不可以先安慰他(提供具體的做法),如果你想要____(幫助孩子說出他的需求),可以____(提供具體的建議),可是他還沒有準備好跟你分享(表達自家孩子的意願),我們可以看看怎麼處理。
 
狀況二:孩子說有個同學力氣很大,會推他,搶玩具時還會咬他。我已經請老師注意了,此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教孩子保護自己?
 
解方二: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
 
        經常被欺負(遊戲過程中處於弱勢的一方)的孩子,父母需要鼓勵他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。因此,父母安撫孩子的情緒,要避免用負面的語言,例如「你怎麼這麼弱」,否則會讓孩子更退縮。在家中,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說出被欺負的可能原因:「也許他也喜歡你的玩具,你想要跟他分享嗎?」如果孩子說不願意,父母應予以尊重,不要強迫孩子分享;同時,鼓勵他勇敢表達自己:如果我不想分享玩具,我可以說「我還要玩」。
 
        涂妙如建議,父母也可以藉此機會,引導孩子學習察言觀色,有策略的遠離危險,減少自己被傷害的機會。例如,孩子反映即使說了不想借,對方就用搶的,那麼父母可以提醒孩子,對方可能還沒學會管理自己,可以不要太靠近他,同時要請老師或其他大人幫忙。
 
孩子被欺負,父母處理3要領
 
1.先安撫情緒
 
        先安撫被欺負孩子的情緒,待情緒平復之後,幫助孩子理解被欺負的可能原因:也許他想要跟你做朋友,但不知道應該怎麼做?
 
2.尊重孩子的意願
 
        先確認孩子想跟別人分享玩具嗎?如果不願意,則不要強迫。這是因為孩子的發展,是從獨玩(1~2歲)、平行遊戲(2~3.5歲)到合作遊戲(4.5歲以上)的進程。對3.5歲以下幼兒,應提供足夠的玩具量,讓他們有能力可以自己玩,而不是要求他們分享。
 
3.鼓勵孩子表達並尋求協助
 
        對於4.5歲以上幼兒,遊戲是幫助他們發展人際關係的方式。
 
        所以,除了表達自己的想法,父母也可以鼓勵孩子採取自己能接受的策略,例如:我還想玩,但你可以數到10,我就讓你玩。透過適當的溝通策略,引導孩子發展正向的人際關係。
 
 
以上文章來源:2014-12 親子天下Baby8期